转载:个体崛起,如何营销自己

个体崛起时代

传统的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使得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落实到组织,但在信息化时代的生产追求的不是大批量可复制,而更多是小而美、个性化,作为个体的庇护所和集体安全感源地的组织存在本身也将模糊化。在组织褪去存在感的同时,个体被解放,个体的力量崛起,个人的价值重新被重视。所谓的”组织下沉“也意味着人与组织的关系由嵌套变为交融,个体游离于甚至脱离组织,舞台交给个人,特别是个性化的人(如主播、网红)虽然无法做大绝对的不可替代,但相对的不可替代性必然比同质化的群体要高。

 

定位与自我呈现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 个体的社会行为就是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试图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表演者希望通过自己与舞台设置间有高度一致性的表演,与观众产生内在认同,告诉观众表演者的社会身份、礼仪状态和他在表演中的互动角色,期待目标观众认真对待自己在表演中建立的印象,希望观众相信:他们眼前的这个角色确实具有他要扮演的那个角色本身具有的品行。唯其如此,他的表演才是圆满的。

社会是一个舞台,个体崛起于社会舞台上,要有一种把个人当作产品来营销的观念,自我营销的最终目标是塑造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有独特社会需求的自己,营销自己、展示自我、传递价值。

第一,展示自己的独特性、稀缺性,塑造个人品牌。从自己的优势出发来确定自身的个人品牌定位,为个人塑造某一独特形象。

第二,自己对自己的营销。关注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特征,深入洞察其特征及需求喜好是进行精准定位的重要前提,同时采取制造热点话题,不断强化形象或定位。

第三,把握传播规律,注重以自己为意见领袖、以关注者为成员的社群的构建。通过构建社群,采用共同的仪式来强化群成员间的认同感。

 

底层法则:一万小时定律

“君子善假于物”,个体崛起时代的定位与自我营销本身就是一个战略布局的行为,但是真正能够让自我崛起的还是实力与能力,实力与能力又与持之以恒的积累有关。

提出一万小时定律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中发现的捷克和加拿大国家队“年龄分组日”现象也与训练有关:出生时间相对比同龄人晚的天才们在8岁的时候没有被选入全明星队,原因是他们太小了,因此他们得不到强化训练。得不到强化训练,他们就很难达到10000小时的训练时间,从而无法在职业青年队选拔的时候入围。没有10000小时的训练作为基础,他们根本不能掌握进入顶级球队所需的足够技能。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即,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即,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

心理学家迪恩·西蒙顿曾研究过很多成功人物,寻找他们成功的秘密,他最后得到的结论是这些人成功都是用数量确保质量。

莫扎特这位6岁就开始作曲的音乐神童,实际上是“大器晚成”,因为他经历了整整20年作曲生涯,才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即便是莫扎特—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如果没有10000小时的训练也无法实现事业上的腾飞。

人生犹如赛马,问题是人生不只是有一匹马,你是一匹马,更重的是,你是自己的骑马人,你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不要在这杂乱的赛马场丢失了灵魂。

 

 

以上文章转载自《中国人力资源网》,个体崛起,如何营销自己 | 中国人力资源网 (hr.com.cn)

©2024  北京梆梆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51632号-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024号隐私政策 Powered by